中国足球再次经历沉重一夜。9月17日,亚冠联赛小组赛激战正酣,中超三支劲旅山东泰山、广州队以及上海海港先后出战,分别对阵日本浦和红钻、韩国蔚山现代和泰国巴吞联。最终,三队全线溃败,无一胜绩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面对日韩球队的两场比赛,中超代表均遭遇零封失利,场面被动,技战术层面遭到全面压制。
山东泰山0比5惨败于浦和红钻,全场被动,防守漏洞百出。广州队0比3不敌蔚山现代,虽偶有抵抗,但整体实力差距明显。加之此前上海海港在附加赛爆冷不敌巴吞联,无缘正赛,中超球队在亚洲赛场的集体表现跌至冰点。这一夜的“团灭”,并非偶然的运气不佳,而是中国足球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爆发。
究其根源,首当其冲的是人才断层与青训体系的薄弱。与日本J联赛、韩国K联赛球队中不断涌现的年轻才俊相比,中超球队过度依赖外援核心,本土球员,尤其是在进攻组织、创造力和临门一脚的关键环节,能力存在巨大差距。当优秀外援离队或状态不佳时,球队整体实力便骤降一个档次,本土球员无法挑起大梁。
其次,联赛竞争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外战能力。近年来,中超联赛受各种因素影响,投资紧缩,大牌外援流失,比赛节奏和对抗强度有所下滑。俱乐部生存困难,无力进行长期战略规划,往往更追求短期成绩,忽视了梯队建设和战术风格的长期打磨。反观日韩球队,其联赛运行稳定,战术风格鲜明,球员具备良好的整体战术素养和高压逼抢下的技术执行能力。
此外,国家队层面的长期低迷与俱乐部的外战疲软相互影响,形成了一种难以打破的“失败循环”。球员在国家队比赛中缺乏信心,回到俱乐部参加更高水平的亚冠赛事时,同样难以展现出超越对手的求胜欲望和比赛强度。心理层面的“恐日恐韩”症结,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。
“9.17之痛”是一面镜子,照见了中国足球虚假繁荣褪去后的真实底色。它残酷地表明,依靠金元堆砌的空中楼阁并不稳固。告别急功近利,沉下心来构建完善的青训体系,打造健康、稳定的联赛体系,让年轻球员获得更多高质量比赛的锻炼,才是中国足球重新崛起的根本之路。这条路注定漫长且艰难,但唯有正视伤痛,深刻反思,脚踏实地,方有未来可言。